本专业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较强人际协调能力、一定的英语水平和互联网应用技术能力,具备服务老年社会和管理社区生活的素质,掌握营养学、管理学、社会工作、社区服务、健康管理和心理学等方面等知识和技术技能,熟悉国家社会保障、民政工作、社区工作和物业管理的政策法规,面向居民服务业、其他服务业和社会工作的健康管师、社会工作师、中医康复理疗师、中医按摩师、康复保健师、养老护理员、营养配餐员、公共营养师等职业岗位群,能够从事老年人的生活与服务、健康管理、社会工作、公共营养、文娱活动策划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 在教学中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工学结合,新时代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达到“双证融通,工学合作”。“工”阶段主要以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和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学”阶段以提高员工对具体岗位的工作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主。该模式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育人环境,把在校内理论学习、基本训练和校外的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员工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缩短员工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期,具有明显成效。第一至第四学期在校内完成公共课、基础课与专业理论知识的修读及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进入相关企业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在指导员工顶岗实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双导师”制,由企业实习指导老师与校内指导老师共同实习任务指导工作,加强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强化对员工职业道德、协调沟通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训练。
实施“双证融通”采取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培养模式,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对本专业方向来讲“双证融通”,是将护理员、社区工作者和营养配餐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内容和企业生产项目、课堂教学内容相融合,将课程设置与岗位(群)职业标准相融合,充分体现综合职业标准、职业技能、产业、行业、企业和生产性实训六要素,塑造鲜明的职业特色。
对高职专业的“双证”目标的诠释与具体质量标准的分析,应贯彻产学结合思想,充分发挥产业界的作用,注重企业界与教育界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与企业的作用。聘请用人单位进行职业分析,确定其具体的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要求,选准专业在职业岗位(群)中的定位,确定符合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将专业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个性化,使高职专业与职业岗位(群)、教育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内在联系显现出来,构建以适应社会需求与员工个体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
实行“产教融合”,帮助员工形成在某一职业领域的能力与素养,并使其逐渐形成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企业是培养高职人才的优良场所,把员工放到生产、服务第一线中去,可以形成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使员工在真实环境下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和岗位实践。此外,行业企业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生产管理一线专业人员的知识与能力需求、能力评价,也最有发言权。正是由于企业的资源优势,产教融合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产教融合”,企业资源也被用于教学之中,并使员工获得实际“工作”经历,将“学习知识”与“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缩短从学校教育到企业工作的距离。
以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为原则,扎实推进校企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合作,推进“产学教研企”的合作,逐渐形成适合本专业的“学做融通、双元结构”教学特点的教学模式。教学主体是员工,在员工的学习阶段和过程中,员工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同是也要对员工经行适当的分类和观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适合的方式方法来分析员工的学习状况,通过性格的特征描绘的到反馈的信息,将员工的整个学习情境模拟后,分析优劣势态进行调整,掌握员工与知识的比例结构,通过观察、控制、分析、对应等方法在经有效的输出知识,这样可以使员工在有限的时间能更准确地接受自身感兴趣的知识点和技能,改变有原来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接纳。重视基本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和实训、培养员工的职业技能,强调知识综合应用与训练,增强员工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